一组“撒野”主题的精美粉笔画热传,老师为快放暑假的孩子而画,想让他们“放下手机”
{{sourceReset(detailData.source)}}{{dynamicData.sub_info.subject_name}} 紫牛新闻
{{wholeTimeFilter(detailData.happen_time)}} {{numFilter(detailData.review_count)}}次阅读
{{numFilter(detailData.review_count)}}次阅读
扬子晚报网6月19日讯(记者 陈咏)这几日,一组线条流畅、人物刻画生动传神,以“撒野的孩子”为主题的粉笔画,在bat365官网登录师生朋友圈热传。19日,记者找到堪称艺术品的粉笔画的作者,该校基础教育部主任、数学教师朱中海。今年58岁的朱老师表示,现在太多孩子沉醉在网络世界里,很让他忧心。自己即将离开三尺讲台,有很多话想对学生讲。暑假快到了,希望用这组画引导孩子们放下手机,多去大自然“撒野”。
牧童戏水。
“我真的很害怕,有一天科技会取代人与人之间的交流。”朱中海老师说,随着科技的进步,人们的生活离不开网络,不少同学每天沉醉在网络的世界里,小小的手机、电脑,让太多同学失去了体验大自然的美好。人类的双脚是用来行走的,可现在太多孩子似乎已扎根在座椅上,与手机、电脑厮守。
“暑假即将来临,同学们,让我们放下手机,离开屏幕,去拥抱自然吧。抬头看看蓝天绿树,放眼远方的山恋村庄,侧耳去听鸟雀鸣唱,见识鸡飞狗跳的模样。让我们感受花草散发的清香,用身体去感受日月光辉的温度,双手去抚摸正在拔节的禾苗吧。让我们迈开脚步与大自然亲密接触,奔跑才是我们人类最美的姿态啊。”朱老师很想借助扬子晚报给同学们说上一段心里话。
摘枇杷。
记者看到,这组粉笔画中,孩子们有的在滚铁环,有的摘枇杷,有的捉鱼,有的逮知了,还有的骑着水牛戏水、提着纸风车奔跑,寥寥数笔,画面动感十足而又趣味横生,跃然“黑板”之上。朱中海说,这是自己熟悉的童年生活,也是自己心目中孩子们应有的模样。只可惜,现在孩子这样的“模样”越来越稀有了,作为一个从事几十年教育工作的老师,自己觉得有责任进行引导。
在创作这组粉笔画的同时,朱中海老师还有感而发地信笔写下了一段段童年回忆。在《放养的童年》中,他写道:“放养的童年,涂抹了无尽童趣。骑在牛背上趟过小溪,瓜的香味引诱我潜伏在瓜园旁。放养的童年,放出了几分野性。上山摘野果,下塘摸鱼虾,爬树掏鸟蛋,水沟捉泥鳅,檐下捅蜂窝,谱写了梦幻的童话。放养的童年,养出了灵巧的双手。荷叶当箬帽,树丫做弹弓,泥巴揉小人,铁丝扎滚圈,映射了成年后别样的风采。”
捉鱼。
“夏日里蜻蜓当空飞舞,时而在稻田上下翻飞,时而在荷塘水边留连,时而在我头顶上掠过,时而在谷场四周盘旋。我总是好奇地想,清风吹树枝摇草叶摆,蜻蜓落上为何稳稳当当,我要是蜻蜓多好。潇洒跃水面款款起舞,展翅长空中静动自如。童年时常以捉蜻蜓为乐事,枝条扎个圈,蒙上蜘蛛网,空中舞动看谁先触网。烈日当头或大雨过后,静悄屏息地靠近蜻蜓,哈哈,我捉了个大绿豆!唱啊,跳啊,欢快的童声在山间回荡。”这是《捉蜻蜓》里的句子。
玩纸风车。
在《摘桑果》中,朱中海写道:“立夏了树上挂满桑果,紫红紫红的酸酸甜甜,让我垂涎了整个冬春。伙伴们熟练地爬上树,坐在树枝上双手不停,摘着乌紫乌紫的桑果,顾不得灰尘和小虫子,鲜美的桑果塞进嘴里。看乌乌的嘴乌乌的手,花花的肚皮花花的衣,忍俊不禁笑掉了乳牙。夕阳下炊烟袅袅升起,唱着跳着斜跑着回家,一幅田园春色饱归图,映在妈妈生气的脸上。桑果是童年难忘的味道,记忆深处永远也抹不掉。”
逮知了。
“一班儿藏一班儿找,满村庄地躲,满村庄地找,满村庄地追。牛棚、废弃的柴屋、柴垛、地窖、大树上、竹林里都有我们的身影。一次树林里找人,叶子晃动的影子,飒飒的风声,惊鸟的扑腾,猫头鹰的怪叫,吓得我掉头狂奔,绊个跟头摔一跤,也顾不上疼痛,爬起来还跑。有一次柴垛里掏个洞,藏进去,看你们谁能找到我。里面暖哄哄的,迷迷糊糊睡着了,一觉醒来天已大亮,悄悄溜回家,自然少不了一阵皮肉苦。小时候捉迷藏,能把不见的好朋友一个个找回来,而现在,却再也找不回来了。”朱老师《捉迷藏》的回忆,是否能勾起今天的孩子对大自然童趣的探幽呢?
滚铁环。
编辑 : 郭凤
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, 或点击链接